2024年,是中国律师制度恢复重建的第45年。45年来,我国律师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服务经济发展、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律师行业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民普法工作,在14亿多的人口大国持续开展全民普法,把法律交给人民,这是人类法治史上的一大创举,极大地推动了法律行业的科技发展,社会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法律智能产品。
智能产品的出现带给普通民众便利的同时,律师工作似乎在逐步“被app化”。只需要下载相应app,就能获得相应的法律咨询、合同审查甚至是案件分析等法律服务。经济下行的后疫情时代背景下,高昂的律师咨询费、服务费与免费的智能法律服务相比,普通民众的选择似乎一目了然,律师行业好像真的已经开始被市场淘汰,事实真是如此吗?笔者对此仍持保留态度。
不可否认,法律ai给不懂法律的普通人提供了极大便利。但ai本身具有的刻板性及呆滞性决定了机械智能永远无法取代人类智力。
简单举例说明,法律人工智能工作的原理是当客户提出需求问题后,其在已出现且已上传大数据库的案例分析、判决及法律规定中智能匹配相应的答案后呈现给需求者。然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不同主体在不同时期针对同一法律问题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对于稍微复杂一点的案情,如涉及法律主体较多、法律关系复杂、新旧法溯及力交叉及涉及不同部门法交叉的案情,现有ai无法做出逻辑严密的案情分析,遑论需求者所需的确定的法律后果。
综上,即使在当下或可预见的未来,法律ai能够提供类案判决或合同模板等单一重复的法律检索辅助工作,但律师提供的具有的针对个案的法律咨询解答、单个案件的具体案件分析及非诉业务中涉及的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股权架构设计等才是律师的真正工作内容,是律师行业需要终身学习的原因,也是律师水平高低的试金石,更是律师工作无可取替的关键。
即,法律智能对于律师行业的冲击并不在于律师行业是否可被取替,而是律师们是否能合理运用法律智能为自身繁琐的案头工作提供便利、节省精力。对法律智能的了解运用能力,将成为初级律师能否在律师行业真正站稳脚跟的评判关键因素之一。
.png)